北方新报:遗爱人间 小婷婷捐肾救活两个人
发布时间:2013-07-13  作者:党委办公室  浏览次数:次  字号:[
 

      文/本报记者  段丽萍  王树天  摄影/通讯员  王博阳

      泌尿外科副主任李永辉走到尿毒症女患者杨秀(化名)身边问:“今天的尿量是多少啊?”杨秀说:“1800毫升”。“好,看来恢复得不错!”李永辉说。一个多月前,她刚刚换了肾。

  5月31日,苦苦等待肾源的两名尿毒症女患者杨秀和李霞(化名),在内蒙古人民医院成功换肾。她们所用的肾来自一名自愿捐肾的儿童,年仅6岁的和林县女孩小婷婷。

  小婷婷身患脑神经胶质瘤晚期,于5月30日22时许经抢救无效宣告死亡,按照小婷婷和她父母的意愿,小婷婷的双肾被分别捐献给两名尿毒症成年女患者杨秀和李霞。据内蒙古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李永辉介绍,这例肾移植手术在我区尚属首例:摘取和移植都在内蒙古完成,由一个儿童肾源捐献给两个成人,并且供体血型为RH阴性,受体血型为RH阳性。

  回到家乡捐肾

  考虑到家属的意愿,李永辉大致介绍了小婷婷捐肾的经过:大约在半年前,小婷婷患上了脑神经胶质瘤,她的父母为治病带着孩子辗转了京津冀三地的多家大型医院,然而,小婷婷的脑神经胶质瘤已经被确诊为晚期,各家医院均表示已无救治希望。

  今年4月份,小婷婷的身体越来越差,有时昏迷,有时清醒,在河北住了一段时间后,她的爸爸妈妈联系了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,决定通过红十字会捐献遗体,“要捐就要回呼和浩特捐”,这是一家人在遗体捐献的过程中达成的共识。

  在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的联系下,内蒙古人民医院得知了小婷婷一家的这一愿望,开始寻找临床器官捐献的受体。要把一个儿童的双肾分别移植给两个成年人,这在内蒙古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引起了激烈的讨论,不少人认为这存在一定的风险:儿童的肾脏移植给成年人是否会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?因此受体的体重必须选择与小婷婷体重接近的患者。当时小婷婷的体重只有22公斤。专家组在内蒙古范围内没有找到合适的受体,最终受体被确定为来自河北省的杨秀和来自黑龙江省的李霞。

  杨秀今年51岁,13年前患上慢性肾小球肾炎,一年前转为尿毒症。每周2~3次的尿毒症透析治疗,让她的身体消瘦的厉害,入院时只有39公斤。66岁的李霞也在8年前患上了慢性肾小球肾炎,后来也转为尿毒症,靠着痛苦的尿毒症透析,来竭力维持着生命,入院时李霞的体重也只有51公斤。

住院一周不幸离世

  5月23日,小婷婷的父母带着小婷婷入住内蒙古人民医院,当时,小婷婷已经昏迷,瞳孔发散。但为了继续挽救小婷婷,医院的儿科、神经外科大夫先后进行了救治,经过一周的救治,5月30日20时30分左右,小婷婷的心脏、呼吸骤停,医护人员马上采取了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,遗憾的是,近2个多小时的抢救没能挽回小婷婷像花儿一样的生命。22时许,小婷婷经抢救无效宣布死亡。

  面对小婷婷的死亡,全体在场的医护人员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集体默哀,在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,医生摘取了小婷婷的双肾,内蒙古人民医院医务处工作人员李柏崖为小婷婷买了全套的新衣服,在缝合伤口后,医务人员为小婷婷穿上了新衣服……

  5月31日9时,肾脏移植手术开始,直到当日17时许,经过8个多小时的努力,两例移植手术顺利完成。手术刚刚结束后两周,两个受体的尿量并不理想,全体医护人员的心一直高高悬着,直到第三周,患者的情况才有所好转,尿量逐渐增多,这说明新肾已经在工作,身体里的水和废物都通过肾代谢排出体外。目前,这两位患者已经停止了辅助透析治疗,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。再过1周,两位患者就可以出院回家了。

  她救了两个家庭

  小婷婷的父母是呼和浩特市和林县的农民,是一种什么精神让这个农民家庭能有如此大爱呢?记者多方联系小婷婷的家人未果。“他们是在电视上看到器官捐献的故事,深受感动,全家人共同决定在小婷婷身后捐献遗体器官,女儿的病已经没有希望治愈的情况下,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延续女儿的生命。”内蒙古人民医院医务处工作人员李柏崖告诉记者。

  据了解,家属最初的想法是捐出小婷婷的遗体,这对于供体紧缺的临床器官移植无疑是“雪中送炭”。作为器官移植专业的博士,李永辉说:“由于种种原因,小婷婷的心脏、肝脏、眼角膜等器官均没有发挥作用,幸运的是,肾脏供体和受体的组织配型均相符,手术也很成功。5月31日,两台换肾手术在内蒙古人民医院进行,小婷婷的两个肾脏分别成功植入杨秀和李霞的体内。”

  记者见到杨秀和李霞时,她们正安静的坐在病房休息,气色很好,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区别。“我已经等了很久,突然听到可以给我移植,我当时正在天津,根本没想到,买不到机票和车票,从北京转火车过来的。非常感谢捐献器官的人,也感谢这里的医护人员对我无微不至的照料。”李霞表达着她的感谢之情。这位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患者,被肾炎、尿毒症困扰多年,一家人跟着她辗转治疗,她自己也饱受病痛折磨,每周的透析要在身体里扎上很粗的管子,每次透析需要持续4个小时,透析完以后,全身都虚脱了。换上小婷婷的肾脏以后,李霞的身体好多了,摆脱了透析的折磨,笑容也难得的出现在她的脸上。

  来自河北保定的杨秀是两个孩子的母亲,在她来内蒙古人民医院治疗期间,她还收获了另一份喜悦:儿媳妇怀孕了,这就意味着如果手术成功后,她就可以回家抱孙子了。最终,双喜临门真的实现了,杨秀的手术很成功,她再也不用为隔三差五的透析而痛苦了。当她得知给她换肾的人是一个仅有6岁的小女孩,杨秀的脸上露出了一种属于母亲的悲痛,沉默了很久,杨秀低声说:“要是能找到,我要看看她的母亲。”然而,这样淳朴的愿望,按照器官捐献的相关规定是不能实现的,受益者不能与捐献者的家属见面。在内蒙古人民医院的医生们看来,小婷婷和她的一家的无私精神救了两个家庭,小婷婷这种伟大的奉献精神,大爱长存。

器官捐献资源紧缺

  内蒙古人民医院是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移植定点医院,但是目前器官捐献资源仍然非常紧缺。“虽然器官捐献是对死者的生命的另一种延续,但受‘死要全尸’、‘入土为安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,加上目前器官捐献法规不健全,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公众器官捐献意愿的最后落实。据卫生部统计,我国约有15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,而每年能够进行的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万个左右,器官需求数量与供给器官数量的比例是150:1。”内蒙古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谭朝晖说。

  据谭朝晖介绍,脑死亡器官捐献的器官质量好,是移植的理想来源;其次是心跳停止死亡的器官捐献,但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损害;第三才是有亲属关系的活体器官捐献。究竟是什么造成了1:150的器官移植供需困境?他表示,观念的落后和立法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。

  而遗体捐献的另一个问题是流捐,此次,最初小婷婷的父母准备捐出小婷婷的遗体,包括心脏、肝脏、肾脏、眼角膜等身体器官,但最终只有肾脏成功移植。“其实,还有一个接受肝脏移植的受体,因为个人原因错过了移植的合理时间。”李永辉遗憾地说,惜捐和流捐,让我们的器官移植,离医学和人道的需求,相去甚远。

  “在国内的很多城市,都建设了遗体捐献者纪念碑,人们的想法也越来越先进,他们把捐献遗体认为是生命在身后的延续,而凭吊遗体捐献者纪念碑,也逐渐融入到城市文化中去。社会越来越先进,人的思想也会越来越进步,随着遗体捐献越来越为中国广大民众接受、相信,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这种生命延续的方式。这是科学、人性和人道的需要,也是社会文明、进步的标志。”谭朝晖告诉记者。(本站通讯员王博阳转自正北方网,链接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摄影:王博阳

         

 

  


网站首页  |  专题  |  人才招聘  |  联系我们  |  医疗设备  |  网站地图
版权所有:tyc1286太阳成集团 网址: 网站建设世纪泓科技 蒙ICP备2020004286号-1
地址: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20号 电话:0471-3283999  邮编:010017 

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00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