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养生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,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,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,认为人应顺应自然,主动调整自我,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。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期,中医称为长夏,地面上阳热盛满,地面下潜藏的阳气随着升降运动亦升上地面,形成地上热地下寒。同时长夏多湿,暑湿之气重。中医讲火在水下则生气,火在水上则生湿。
人体与自然统一,伏天人体腠理疏松,在内之阳气欲升欲旺于外,在外自然界阳气与人体阳气相和,形成外热内寒的生理特性,脾胃运化依赖阳气推动,内寒则脾阳运化无力,故伏天常见食欲差,易腹泻呕吐等症状。伏天湿气重,暑热易夹湿,侵袭人体而为湿热之患,暑湿耗气,困脾,伏天常觉周身困重等。故伏天养生之根本为调理内外阳气平衡及解暑化湿。《内经》云“春夏养阳”,认为减少体内阳气消耗是春夏养生的关键。下面从饮食、运动及情绪调控方面具体谈谈伏天养生。
饮食方面,宜清淡饮食,清淡饮食可以清热防暑,敛汗补液,增进食欲,减轻脾胃负担,主食以粥为主,如绿豆粥、莲子粥、荷叶粥、薏米粥等,可适当喝一些饮品,如酸梅汤、菊花茶、绿茶等。伏天最忌过食寒凉,如冰镇食品,恐损伤脾胃阳气,寒邪留恋于脏腑,化生他病。
伏天适当晚睡早起,减少睡眠时间。运动不宜过量,清晨阳气始生,此时锻炼既可以吸收自然界清阳之气,又可避免阳热过度消耗体内正气,为运动最佳时间。宜选择舒缓运动,如散步、太极拳、太极剑等,动静相兼,刚柔相济,开合适度,起伏有致,身端形正不偏倚。
伏天要注重调畅情志,保持思想平静,神清气和,切忌喜怒无常,因燥生热,防止心火内生,做到“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,恬淡虚无,精神内守”。
伏天对于体寒之人及寒邪引起的慢性疾病患者尤其重要,人体阳气升腾外达,引动体内伏寒外散,这时给予相应的饮食及药物可显著增强疗效,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。俗语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,既是适合体寒之人,姜归脾胃经,善温中散寒,脾胃得姜之辛温发散,既祛除伏寒以治疗疾病,又温补脾胃阳气防止疾病复发,达到养生治病的效果。
中医认为,养生的根本是养精、气、神,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,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,气的运动变化形成气机,构成脏腑功能活动的基础,神是内在生命的外在表现。精气神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,调护好精气神可以达到阴阳平衡、天人合一、身心合一。 (中西医包海兰)